产品参数 | |
---|---|
产品价格 | 700元/米 |
发货期限 | 供方承担 |
供货总量 | 3000米 |
运费说明 | 当天发货 |
品牌 | 中雄管业 |
产地 | 河南洛阳 |
规格 | 800/860 |
材质 | 聚乙烯 |
颜色 | 橘红色 |
应用 | 隧道工程 |
连接 | 链条/抱箍 |
长度 | 3米或订制 |
壁厚 | 30mm |
中雄管业有限公司科技先进、文明、勇于创新、服务社群、信誉至上、精益求精为经营方针,热忱欢迎社会各界新老用户选用我公司的【江苏镇江PE管厂家】产品。 我们以优良的品质,崇高的信誉和无微不至的服务赢得众多赞誉。今天,我们继续秉承这一优良传统,并不断发扬光大。在未来的岁月里,我们将以诚恳的态度接受各界友人和广大客户提出的宝贵建议,以感谢万千的热情,衷心感谢社会各界给予的支持和厚爱。
隧道逃生管道检测数据
序号 | 检测项目 | 检测依据 | 检测结果 |
1 | 纵向回缩率(%) | GB/T6671-2001 | 1.8 |
2 | 简支梁双缺口冲击强度(KJ/m2) | QB/T21461-2008 | 83.50 |
3 | 屈服强度 (MPa) | GB/T 1040-2006 1040-2006 | 26.03 |
4 | 拉伸强度 (MPa) | GB/T 1040-2006 | 31.27 |
5 | 断裂伸长率(%) | GB/T 1040-2006 | 482.57 |
6 | 滑动摩擦系数 (kg/m2 m/s) | GB/T 3960-1983 | 0.15 |
7 | 吸水率(%) | ASTMD570 | 0.01 |
8 | 密度(g/cm3) | QB/T2668-2004 | 0.950 |
9 | 维卡软化点(℃) | ASTMD1525 | 134 |
10 | 布氏硬度 (D) | ASTMD2240 | 40 |
高分子隧道逃生管道物理性能:
高分子管道——逃生管道高的的抗冲击性:
常温是PC的2倍 ABS的5倍 POM和PBT的8倍 PE100的10倍。反复冲击表面硬度更高,对抗气蚀作用很好。超凡的柔韧性,无需复合钢管便可抵御各种外界各种冲击,比钢管更,可靠。
高分子管道——逃生管道好的自润滑性:
高分子量聚乙烯管在摩檫学领域被评价为“成本/性能理想”的摩擦材料。本品内含蜡状物质,磨擦系数只有0.07-0.11,仅为新钢管的1/6,普通聚乙烯的1/5,橡胶的1/20聚丙烯的1/2 高分子管的流动系数“C”为160 而新钢的为130 旧钢管下降至95.对于输送灰浆这种恶劣工况,钢管只有60-80.而高分子管的耐磨性,不粘黏性,自润滑性,流通能力一般高出钢管的50%以上。
高分子管道——逃生管道抗拉伸屈服和抗断裂强度高:
高分子聚乙烯管道热变形温度高出普通塑料十几度,而冷脆几乎没下线,加之的延伸率,断裂伸长率高达400%
高分子管道——逃生管道安装简便:
高分子管单位管长度仅为钢管的重量 1/8.无需防腐,可根据地形变化改变走向
高分子管道——逃生管道耐磨性高:
耐磨性能优于聚四 氟乙烯、尼龙、碳钢等材料。
隧道逃生管道对管材的要求:
1. 逃生管道尽量与隧道车(人)行横洞相连接,形成网状逃生通道。
2. 对逃生管道设置不到位的,严禁开挖作业。
3. 要保证高分子抗冲击逃生管道厚度不小于20mm
4. 高分子抗冲击逃生管道外径不小于Φ630~800mm
5. 逃生管道每节管长宜为2米——3米
6. 高分子逃生管道配件连接方便,可手动拆卸,连接牢固
④高分子隧道逃生管道采用φ800mm的承插高分子量聚乙烯管道,设置起点为新施作好的二衬端头处,距二衬端头距离不得大于5米,从衬砌工作面布置至距离开挖面20m以内的适当位置,高分子隧道逃生管道沿着初期支护的一侧向掌子面铺设,管内预留工作绳,方便逃生、抢险、联络和传输各种物品,承插高分子量聚乙烯管道纵向连接可采用链条等措施,防止坍塌时将高分子量聚乙烯管道冲脱。
⑤高分子隧道逃生管道在二衬台车移动就位过程中,临时拆移时应逐节拆除,严禁一次拆除到位,以随时确保逃生管道的效用。
⑥高分子隧道逃生管道在经过掘进台阶时,应按顺延台阶布置,安装135转接接头顺延,其管道架空高度和长度以不影响施工并便于开启逃生窗口为宜。
⑦设置的高分子隧道逃生管道应平整、干燥、顺畅,不得作应急逃生以外用途。
⑧高分子隧道逃生管道布设长度为100m。
隧道隧道逃生管道种类:
钢制隧道逃生管道、聚乙烯隧道逃生管道、高分子量聚乙烯隧道逃生管道三种。
隧道逃生管道的规格:
Φ630*20mm Φ800*30mm Φ820*8mm Φ1020*10mm Φ1120*10mm Φ1220*12mm
高分子量聚乙烯隧道逃生管道,是一种由乙 烯、丁二烯单体在催化剂作用下,聚合而成的平均分子量在250万以上的线型结构热塑性工程塑料。 世界上早由美国Allied Chemical公司于1957年实现工业化。 此后德国Hoechst公司、德国Her-cules公司、日本三井石油化学公司等也投入工业化生产。我国于1964年早研制成功并投入工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