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参数 | |
---|---|
产品价格 | 3800/台 |
发货期限 | 1-2 |
供货总量 | 500 |
运费说明 | 包邮 |
构造柱模板的对拉,将预制好的构造柱模板紧贴在墙体的两侧,其中,使所述模板本体背离所述竖楞的一侧和所述墙体紧贴;再使用两组对拉螺杆从墙体一侧的构造柱模板的两端向墙体方向穿过、直至穿过位于墙体另一侧的构造柱模板的两端;将对拉螺杆拧紧紧固。 这样,竖楞和横楞增强了构造柱模板的强度,使构造柱的支模更加稳固。 更进一步地,所述对拉螺杆为沿上下方向分布的多组,位于下方的一组对拉螺杆与地面的距离在290~310mm范围内。 进一步地,本申请构造柱的施工方法还包括浇筑混凝土的施工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1)在所述构造柱模板上端的浇筑口处设置可开关式浇筑结构:所述可开关式浇筑结构包括二个侧板、活动板和定位杆,所述二个侧板分别设于所述浇筑口的两侧,所述侧板的一侧与所述构造柱模板的外侧相连,另一侧向背离所述构造柱模板的方向倾斜,且所述侧板背离所述构造柱模板的一侧与所述构造柱模板之间的距离从上至下逐渐增大;所述活动板的下部与所述浇筑口的两侧壁的下部转动连接,所述活动板转动至竖直状态时,所述活动板能够将浇筑口封闭;当所述活动板向所述构造柱模板外侧方向转动时,其两侧能够与所述二个侧板贴合;所述定位杆位于二个所述侧板之间,其两端和二个所述侧板的下部固定连接,并靠近所述侧板远离所述构造柱模板的一端;所述活动板上安装有活动板振捣器; 2)浇筑前的处理:将构造柱施工位置处的的马牙槎型砖墙和构造柱模板用水浇洒至湿润; 3)先将与构造柱混凝土材质相同的去石子水泥砂浆倒至所述活动板上,并通过所述活动板将该砂浆注入至构造柱位置的底部; 4)浇筑处理:将混凝土倒至所述活动板上,并通过所述活动板将混凝土灌入构造柱中,同时打开活动板上的活动板振捣器使混凝土快速灌入,边浇筑边振捣; 5)浇筑混凝土并进行振捣密实:在构造柱上安装构造柱振捣器,每浇注一定高度的混凝土,就通过该构造柱振捣器进行一次振捣,使构造柱模板内部的混凝土密实,直至整个构造柱浇注完成。 这样,通过用水浇洒马牙槎型砖墙和构造柱模板,以免浇筑的混凝土浆料被砖墙砌体吸附而导致石子在柱内阻塞而产生蜂窝、麻面等不密实现象;在浇筑混凝土时,活动板可转动至斜置状态,并通过定位杆进行支撑,从而起到溜槽的作用而将混凝土灌入构造柱中,确保了混凝土浇筑的密实程度,浇筑质量;在浇筑完成后,活动板可转动至竖直状态,和构造柱模板形成一体,从而不影响构造柱顶口处的浇筑。 更进一步地,所述竖楞设置为内部中空的结构,并在所述竖楞内排布有电线,所述竖楞在对应所述构造柱振捣器的位置开设有接线口,所述电线能够通过所述接线口而和所述构造柱振捣器连接; 各所述接线口的一侧分别设置有一可开关的箱体,所述箱体内安设有蓄电瓶,所述蓄电瓶和所述电线连接,以对所述构造柱振捣器提供电源。 这样,解决了构造柱振捣器的供电问题,并且各个构造柱振捣器分别单独配置蓄电瓶,可对构造柱振捣器进行单独控制,而不影响其他用电设备。 更进一步地,所述可开关式浇筑结构还包括顶升底座和顶升装置,所述顶升底座设于二个所述侧板之间并位于靠近所述侧板远离所述构造柱模板的一端,所述顶升底座的两侧和二个所述侧板固定连接,所述顶升装置安装于所述顶升底座上,所述顶升装置的顶升轴能够向上伸出并对所述活动板进行顶升; 当混凝土浇筑至所述浇筑口处时,再打开所述顶升装置,使所述顶升装置的顶升轴向上伸出并对所述活动板进行顶升,以调整所述活动板的倾斜角度,实现边浇筑边顶升振捣; 所述顶升装置内还安装有集成芯片,所述集成芯片用于收集构造柱的浇筑完成度信息,并能够将该浇筑完成度信息反馈至施工现场的控制系统,通过该控制系统实现对顶升装置的操纵。 这样,随着被浇筑的构造柱高度的升高,流入角度的固定仍然会影响浇筑的密实程度。而在采用了本申请的顶升装置后,可以实现边浇筑边顶升振捣,可有效降低顶口处混凝土浇筑难度,浇筑质量。同时,利用集成芯片可以使施工人员远距离对顶升装置进行控制,浇筑质量,方便管理。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上料机,尤其涉及一种机片壳自动上料机。 背景技术: 2.众所周知,组装设备是用于将多种构件组装成成品或半成品的设备,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组装场合当中。 3.其中,对于将机片壳上料到组装设备中而由组装设备将该机片壳与其它构件组装所要的产品来说,机片壳的上料离不开上料机的使用。 4.目前,现有的上料机是将操作人员手工摆放到上料位置的料盘中的机片壳抓走再放置于组装设备中,当料盘上的机片壳被取完后,此时操作人员再将空的料盘取下再放上装满机片壳的料盘,这样增加了操作人员的负担,并影响到机片壳上料的速度;同时,由于上料机直接将料盘中的机片壳往组装设备处转送,故使得组装设备处的机片壳存在摆放不准确的缺陷。 5.因此,急需要一种存物多、节省人工和确保上料准确性的机片壳自动上料机来克服上述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存物多、节省人工和确保上料准确性的机片壳自动上料机。 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机片壳自动上料机适用对机片壳定位和上料,包括框架、取放机械手、定位模座、直线移载装置及用于承载批量料盘的料盘上料装置。所述料盘上料装置安装于所述框架并使批量料盘沿所述框架的z轴方向向上上料,所述取放机械手安装于所述框架并位于所述料盘上料装置的对应上方;所述直线移载装置沿所述框架的x轴方向位于所述料盘上料装置的旁边并安装于所述框架,所述定位模座安装于所述直线移载装置的输出端,所述定位模座的顶部开设有用于收容并定位所述机片壳的收容定位腔,所述直线移载装置驱使所述定位模座沿所述框架的x轴方向于一接料位置与一上料拉置之间滑移切换;所述定位模座在切换至所述接料位置时靠近所述料盘上料装置,所述定位模座在切换至所述上料位置时远离所述料盘上料装置,所述取放机械手将所述料盘上料装置所输送来的料盘中的机片壳转移至处于所述接料位置的定位模座的收容定位腔中。 8.较佳地,所述框架为方形框架并从四周包围所述取放机械手、料盘上料装置和直线移载装置,所述框架的侧壁开设有侧向开口,所述直线移载装置还沿远离所述料盘上料装置的方向伸出所述侧向开口,所述定位模座在切换至所述接料位置时从所述侧向开口滑入所述框架,所述定位模座在切换至所述上料位置时从所述侧向开口滑出所述框架。 9.较佳地,所述框架相对的第二侧壁开设有供所述取放机械手将空的料盘掉出所述框架的第二侧向开口。 10.较佳地,本实用新型的机片壳自动上料机还包括旋转驱动器,所述旋转驱动器安装于所述直线移载装置的输出端,所述旋转驱动器的输出端朝上布置,所述定位模座安装于所述旋转驱动器的输出端。 11.较佳地,所述收容定位腔为一个或多个,所述多个收容定位腔在所述定位模座上呈对称布置。 12.较佳地,本实用新型的机片壳自动上料机还包括伸缩驱动器,所述伸缩驱动器安装于所述直线移载装置的输出端并位于所述旋转驱转器的旁边,所述伸缩驱动器的伸缩端朝上布置,所述定位模座开设有匹配所述伸缩驱动器之伸缩端的槽孔结构,所述旋转驱动器驱使所述定位模座旋转而使所述槽孔结构选择性地与所述伸缩驱动器的伸缩端相对齐。 13.较佳地,所述槽孔结构为两个且沿所述定位模座的旋转方向相隔开,每个所述槽孔结构对应有一个所述伸缩驱动器的伸缩端,所述槽孔结构在所述旋转驱动器驱使所述定位模座旋转至与所述直线移载装置相平行时与所述伸缩驱动器的伸缩端对齐。 14.较佳地,所述料盘上料装置至少为两个且沿所述框架的x轴方向排列。 15.较佳地,所述料盘上料装置包含料盘托架、升降电机、升降丝杆及升降丝母,所述料盘托架沿所述框架的z轴方向滑设于所述框架,所述升降丝杆沿所述框架的z轴方向布置并可转动地装配于所述框架,所述升降丝母可沿所述框架的z轴方向滑移地套装于所述升降丝杆,所述升降丝母还与所述料盘托架固定连接,所述升降电机位于所述料盘托架的下方,所述升降电机安装于所述框架并驱使所述升降丝杆旋转。 16.较佳地,所述取放机械手包含xy轴移载模组、料盘取放装置及机片壳取放装置,所述xy轴移载模组安装于所述框架,所述料盘取放装置和机片壳取放装置同时安装于所述xy轴移载模组的输出端,由所述xy轴移载模组驱使所述料盘取放装置和机片壳取放装置一起沿所述框架的x轴方向和y轴方向平移。 17.与现有技术相比,借助料盘上料装置,实现料盘批量上料以达到机片壳存量多的目的;借助取放机械手,用于将料盘上料装置所输送来的料盘中的机片壳转移至处于接料位置的定位模座的定位收容腔中,使得机片壳于定位模座上进行二次定位,再由直线移载装置驱使定位模座切换至上料位置,便于外界机械手将二次定位后的机片壳准确地转送至后续的组装设备处;当上方的一个料盘中的机片壳被全部取出后,由取放机械手将空的料盘转送,以确保机片壳继续上料;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机片壳自动上料机具有存物多、节省人工和确保上料准确性的优点。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机片壳自动上料机在定位模座切换至接料位置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机片壳自动上料机在定位模座切换至上料位置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机片壳自动上料机中的取放机械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机片壳自动上料机中的料盘上料装置安装于部分框架并显示出料盘和机片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2.图5是图4在另一角度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3.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机片壳自动上料机中的定位模座、旋转驱动器、直线移载装置及伸缩驱动器装配在一起且在定位模座旋转至与直线移载装置相垂直和显示出机片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4.图7是图6所示在定位模座旋转至与直线移载装置相平行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5.图8是图7所示在定位模座切换至上料位置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结合给出的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作出描述。 27.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的机片壳自动上料机100适用对机片壳210定位和上料,包括框架10、取放机械手20、定位模座30、直线移载装置40及用于承载批量料盘220的料盘上料装置50。料盘上料装置50安装于框架10并使批量料盘220沿框架10的z轴方向向上上料,以便于操作人员将批量料盘220从框架10的较低位置放入料盘上料装置50处。取放机械手20安装于框架10,由框架10对取放机械手20提供支撑和固定安装的场所;取放机械手20位于料盘上料装置50的对应上方,以便于取放机械手20从上方取走料盘上料装置50所输送来的料盘220中的机片壳210。直线移载装置40沿框架10的x轴方向位于料盘上料装置50的旁边,使得直线移载装置40与料盘上料装置50之间更紧凑;直线移载装置40安装于框架10,由框架10对直线移载装置40提供支撑和固定安装的场所。定位模座30安装于直线移载装置40的输出端41,定位模座30的顶部开设有用于收容并定位机片壳210的收容定位腔31,直线移载装置40驱使定位模座30沿框架10的x轴方向于一接料位置(见图1)与一上料拉置(见图2)之间滑移切换;定位模座30在切换至接料位置时靠近料盘上料装置50,定位模座30在切换至上料位置时远离料盘上料装置50。取放机械手20将料盘上料装置50所输送来的料盘220中的机片壳210转移至处于接料位置的定位模座30的收容定位腔31中,以实现对机片壳210的二次定位的目的。具体地,在图1和图2中,框架10为方形框架并从四周包围取放机械手20、料盘上料装置50和直线移载装置40,以防止外界对本实用新型的机片壳自动上料机100的干扰;框架10的侧壁开设有侧向开口11,直线移载装置40还沿远离料盘上料装置50的方向伸出侧向开口11,定位模座30在切换至接料位置时从侧向开口11滑入框架10,定位模座30在切换至上料位置时从侧向开口11滑出框架10,这样设计使得定位模座30更好地匹配取放机械手20和外界机械手,使得取放机械手20可靠地将机片壳210移转至处于接料位置时的定位模座30,以及使得外界机械手可靠地将处于上料位置时的定位模座30上的机片壳210取走,避免框架10对外界机械手的造成障碍;另,框架10相对的第二侧壁开设有供取放机械手20将空的料盘220掉出框架10的第二侧向开口12,这样设计使得空的料盘220下料方向和机片壳210的上料方向相反且互不干扰。更具体地,如下: 28.如图1和图2,以及图6至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机片壳自动上料机100还包括旋转驱动器60,旋转驱动器60安装于直线移载装置40的输出端41,旋转驱动器60的输出端朝上布置,定位模座30安装于旋转驱动器60的输出端,以使得定位模座30通过旋转驱动器60而间接地安装于直线移载装置40的输出端41,还借助旋转驱动器60而使得定位模座30能相对直线移载装置40进行角度调整,以更好地接料和上料的目的。具体地,在图6至图8中,收容定位腔31为两个,两个收容定位腔31在定位模座30上呈对称布置,以使得定位模座30能收容并定位两个机片壳210,当然,根据实际需要,收容定位腔31的数量还可以为一个或三个 不等,故不以此为限。举例而言,在图6至图8中,旋转驱动器60为旋转气缸或旋转油缸,以快速地使定位模座30于两极限位置之间旋转切换,例如与直线移载装置40相平行的极限位置和与直线移载装置40相垂直的极限位置,当然,根据实际需要,旋转驱动器60还可以为旋转电机,故不以上述说明为限。需要说明的是,直线移载装置40的具体结构为本领域所熟知的,例如采用电机、丝杆、丝母及用于形成输出端41的移载座的组成,或者采用电机、主带轮、从带轮、皮带及用于形成输出端41的移载座的组成,它们的关系是本领域所熟知的,故在此不再详细。另,当将旋转驱动器60删除时,此时的定位模座30直接地安装于直线移载装置40的输出端41。 29.如图6至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机片壳自动上料机100还包括伸缩驱动器70,伸缩驱动器70安装于直线移载装置40的输出端41并位于旋转驱转器60的旁边,伸缩驱动器70的伸缩端71朝上布置,定位模座30开设有匹配伸缩驱动器70之伸缩端71的槽孔结构32,旋转驱动器60驱使定位模座30旋转而使槽孔结构32选择性地与伸缩驱动器70的伸缩端71相对齐,由伸缩驱动器70可锁定此状态的定位模座30,从而确保定位模座30位置的可靠性。具体地,在图6至图8中,槽孔结构32为两个且沿定位模座30的旋转方向相隔开,每个槽孔结构32对应有一个伸缩驱动器70的伸缩端71,槽孔结构32在旋转驱动器60驱使定位模座30旋转至与直线移载装置40相平行时与伸缩驱动器70的伸缩端71对齐,从而使得伸缩驱动器70可将与直线移载装置40平行状态的定位模座30进行锁定。举例而言,伸缩驱动器70为伸缩气缸或伸缩油缸,但不以此为限。 30.如图1、图2、图4及图5所示,料盘上料装置50为两个且沿框架10的x轴方向排列,以增加机片壳210的存储量,当然,根据实际需要,料盘上料装置50的数量还可为一个或三个不等。具体地,在图4和图5中,料盘上料装置50包含料盘托架51、升降电机52、升降丝杆53及升降丝母54;料盘托架51沿框架10的z轴方向滑设于框架10,由框架10为料盘托架51提供支撑和固定安装的场所;升降丝杆53沿框架10的z轴方向布置并可转动地装配于框架10,由框架10为升降丝杆53提供支撑和固定安装的场合,还允许升降丝杆53相对框架10旋转;升降丝母54可沿框架10的z轴方向滑移地套装于升降丝杆53,升降丝母54还与料盘托架51固定连接,使得料盘托架51与升降丝母54固成一体而一起升降;升降电机52位于料盘托架51的下方,升降电机52安装于框架10,由框架10为升降电机52提供支撑和固定安装的场所,升降电机52驱使升降丝杆53旋转,故在升降丝杆53的旋转过程中,带动升降丝母54和料盘托架51一起沿升降丝杆53做升降滑移,以满足将料盘220向上上料的目的。举例而言,在图4和图5中,升降电机52是间接地驱使升降丝杆53旋转,例如升降电机52采用带传动、链传动或齿轮传动去驱使升降丝杆53旋转,当然也可以直接驱使升降丝杆53旋转,故不以此为限。 31.如图3所示,取放机械手20包含xy轴移载模组21、料盘取放装置22及机片壳取放装置23。xy轴移载模组21安装于框架10,由框架10为xy轴移载模组21提供支撑和固定安装的场所;料盘取放装置22和机片壳取放装置23同时安装于xy轴移载模组21的输出端,由xy轴移载模组21驱使料盘取放装置22和机片壳取放装置23一起沿框架10的x轴方向和y轴方向平移;以满足机片壳取放装置23取放机片壳210及料盘取放装置22取放空的料盘220运动要求。具体地,xy轴移载模组21是包含彼此组装在一起的x轴移载模组21a和y轴移载模组21b,x轴移载模组21a和y轴移载模组21b中的一者安装于框架10,而料盘取放装置22和机片壳取放装置23同时安装于x轴移载模组21a和y轴移载模组21b中的另一者。举例而言,x轴移载模 组21a和y轴移载模组21b各可由电机、丝杆、丝母和平移座构成,或者,可由电机、主带轮、从带轮、套设于主带轮和从带轮的皮带及平移座构成,但它们关系是本领域所熟知的,故在此不再赘述;另,料盘取放装置22及机片壳取放装置23采用真空吸附方式进行取放作动。 32.与现有技术相比,借助料盘上料装置50,实现料盘220批量上料以达到机片壳210存量多的目的;借助取放机械手20,用于将料盘上料装置50所输送来的料盘220中的机片壳210转移至处于接料位置的定位模座30的定位收容腔31中,使得机片壳210于定位模座30上进行二次定位,再由直线移载装置40驱使定位模座30切换至上料位置,便于外界机械手将二次定位后的机片壳210准确地转送至后续的组装设备处;当上方的一个料盘220中的机片壳210被全部取出后,由取放机械手20将空的料盘220转送,以确保机片壳210继续上料;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机片壳自动上料机100具有存物多、节省人工和确保上料准确性的优点。 33.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例而已,其作用是方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并据以实施,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